工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12-14 12:55
本报记者 杨悦祺 深圳报道
导读
2017年,深圳工业设计产值近百亿元,实现两位数增长,而这一产业链创造的经济价值逾千亿元,工业设计强大的经济效益创造能力已明显显现。
深圳,是见证变化最好的地方。
四年前,香港青年陈锋明和他的几个同学来到深圳,在中芬设计园租下一间很小的办公室,2015年10月成立了深圳市格外设计经营有限公司,开始创业。如今,他们已经拥有约80名设计师,在中芬设计园租下两层办公室,获得德国红点至尊奖、IF、美国IDEA、日本GOOD DESIGN,比利时PENTAWARD等国内外知名设计奖项超过120项,成为国内最短时间获奖最多的设计团队,完成了一百多个项目。
四年前,从洛可可离职创业的魏民,与同样离开洛可可的张九州、经超一起成立了深圳市佳简几何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当年,他们在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上,只能将自己设计的产品寄存在别人的展位上。如今,佳简几何客户遍布全球3大洲、全国24个城市,团队获得德国红点奖、IF等国际大奖40余项。
在11月举办的第六届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上,陈锋明和魏民都拥有了独立的展位,展品丰富。
全国工业设计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封昌红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回顾早期的设计行业,是在硬件堆叠上长起来的,是在华强北繁荣期成长起来的。站在井底,熟练地做着外观,远离商业,是温室也是泥沼。唯一的出路就是国际化。”
这一段话,恰似为深圳工业设计做了完美的注脚。峰会演讲台上来自各国的资深设计师与展厅中诸如陈锋明、魏民这样年轻的设计师群形成鲜明对比。
“年轻的设计师已经变成了设计的企业家,这个是我最自豪的。”封昌红觉得,中国的年青一代的设计师通过展会成长起来了。深圳的工业设计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实际上就是年轻人往上走了,但是世界的水平并没有往上走得更远。
更多年轻人希望能够跻身世界的舞台。在哈特穆特·艾斯林格、拉夫·威格曼、保罗·科恩等世界级的工业设计大师面前,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勇敢提问,“我如何才能成为你们?”
追赶的身影
在魏民看来,每年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都是一次年度考试,他们希望给中国设计交出亮眼成绩单。
纵观世界工业设计大奖,所属地在德国、美国、意大利、芬兰、日本等。中国工业设计思维形成较晚,不少地方还处于萌芽阶段,在一开始更不会有这样国际化的展会。
2011年,封昌红亲自带队走进“伦敦百分百设计展”,那是中国设计一次零的突破。因为那个被誉为“设计风向标”的展览,以前从来没有中国人的身影。“出去之后,才发现原来世界比我高出这么多。”
2013年,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iF设计大奖首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海外展厅落户在了深圳。
2016年,封昌红把美国MIT FabLab引到中国,在深圳举办了第12届FabLab年会,国际创客齐聚深圳。也是这一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Fab Lab创始人尼尔·哥申菲尔德(Neil Gershenfeld)教授发现深圳是全球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可以复制的全产业链电子信息的生态链城市。
一路走来,到这一年,SIDA(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已成立10年,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走到第六届,也越来越接近成为世界工业设计风向标的愿景,对世界工业设计有所贡献。
2015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正式改名为国际设计组织(WDO),同时发布了工业设计的最新定义。
2014年,第三届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时封昌红向ICSID时任秘书长建议,工业设计定义要改了。在数字化革命、信息化的革命时代,已经不是传统定义中的批量生产时代。未来一定是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才是制造业的明天。
“后来,他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说将在全球范围内向100个会员单位征集工业设计新的定义。”封昌红说,后来的第五届和今年的第六届展会,他们都说很受启发,甚至深圳更加领先了。因为这里有应用市场和人口红利。
深圳的工业设计发展与这里的电子信息产业密不可分,深圳拥有发展工业设计最优质的土壤,华强北几乎聚集了全产业链供应商。
2017年,深圳工业设计产值达83亿元,同比增长20.3%,创造经济价值逾千亿元,工业设计强大的经济效益创造能力十分显著。
在今年举办的第65届德国iF设计大奖角逐中,全球1218项获奖作品中,中国占据587项,其中,深圳设计获奖数再创新高,以198项领跑全国,占比34%。
2018年7月3日下午,以设计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首届莱克杯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发布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尼盛万丽酒店成功举办!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祖根,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
10月18日,第一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在雄安新区主会场开幕。设计周期间,近5000平方米的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展在容城市民体育运动中心同期举行。展示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