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12-28 11:02
央广网成都12月24日讯(记者 贾宜超)往成都城区东北部行进,驱车17公里就能到达青白江区。这里,地处四川最活跃的成德绵经济产业带。
这是一个因工建区的城市。1960年1月,成都市青白江区筹备组在四川肥料厂招待所召集金堂县、新都县、四川肥料厂、成都钢铁厂负责人参加工作交接会,宣布成都市青白江区成立。由此,青白江区成为国家“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第一个工业新区。
当然,它也曾因工而兴。1956年,青白江结束了蜀地不产化肥、不产钢的历史,开启了近40年辉煌的工业华章。1990年,青白江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成都市首个财政突破亿元大关的区(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用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青白江区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和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上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如今,产业转型升级之后的青白江区再次“王者回归”,已然走出了一条“港口立城、产业兴城、品质优城”的不寻常之路。
“壮士断腕”决意转型:关停传统龙头企业
在王鸿钧已走过的68年岁月中,成都钢铁厂承载着他长达40年的职业生涯。“成钢建厂后一直亏损,直到1978年才扭亏为盈,此后就进入了健康发展阶段,可以说生产效益连年递增。”事实上,作为四川省第二批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企业之一,成都钢铁厂也是最早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之一,早早地参与到中国国企改革的步伐当中。
“正因为有这些解放生产力的政策举措,成钢的生产经营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鸿钧说。2002年,成都钢铁厂与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成立攀成钢。
老青白江人眼中,在这个曾经以工业为特征的城市,过去在成钢、川化上班是最值得炫耀的事情。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工龄”最长的老工业基地,青白江老工业区在川化和攀成钢这两大集团的强力支撑下,逐步发展形成了四川省内最大的冶金、化工基地。辉煌时期,两大国企曾占据青白江区工业总产值70%以上,同时还拥有着4万余名职工与家属。曾经的“万人车流齐上班”是当时青白江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余超,是川化物流铁路运输公司的党支部书记、经理。他最为熟悉的川化专用铁路,总长度21公里,为了川化产品原料的进出而建立,当时年吞吐设计量达到300万吨,在最鼎盛的时期,整个川化专用铁路有267名职工。“作为转型升级发展项目,现在的川化铁路更多的是承担了对外的物质运输。”余超说。
曾经的历史,都变成了如今的故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用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攀成钢与川化集团由此陷入技术水平低、产能过剩、效益下降、市场持续低迷的困境。2013年3月,青白江区成为成都市唯一被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的区(市)县。2014年,青白江区启动产业调整,相继关停了攀成钢与川化这两个曾经的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生产方式由高污高耗向节能环保转变、产业结构由传统生产向高端智造转变强力推进。据统计,青白江区先后关闭落后“十五小”企业、“新五小”企业62家,彻底关停攀成钢钒冶炼系统,化解炼铁产能180万吨、炼钢产能170万吨,占全国化解过剩钢铁产能的10%以上。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发展,大力开展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全面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举措。
值得关注的是,该区工业主导产业调整为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2017年,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8%;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含商用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5.6%。
据了解,青白江将发展工业遗址旅游,保留川化、攀成钢部分标志性工业建筑物,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工业遗址特色街、工业遗址公园等项目。
一业定乾坤:打造全国转型升级示范区
“在推动青白江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进一步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把以川化、攀成钢为核心的这一片老工业基地,建设智慧产业城。在做‘减法’的同时我们也在做‘加法’,新开发建设欧洲产业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是优化产业定位,由以前发展的冶金、化工和建材,变为如今的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青白江区科技经济信息化局副局长冯海晏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